当第一辆带着手绘绿水青山图案的太阳能小车在阳光下缓缓启动,湖北恩施利川汪营镇鱼龙小学的操场上传来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欢呼。近日,武汉学院支教团队带来的“太阳能小车”课程,让30余名深山里的孩子亲手触摸到了课本里抽象的“太阳能”,更在协作与创造中,埋下了探索科学与践行环保的种子。

孩子们制作特色太阳能小车
“阳光怎么变成动力呢?”课堂上,黄亚利举起太阳能板教具,用童趣的语言讲解光生伏特效应:“就像植物‘吃’阳光长大,太阳能板也能‘吃’阳光发电哦!”他还告诉孩子们可再生能源对保护环境的意义,把绿色环保的种子悄悄播进孩子们心里。
理论讲解结束后,30余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动手组装。有的专注拼接车身框架,有的反复调试太阳能板角度以获取最佳光照,还有的围着齿轮传动装置讨论如何提速。“分工时吵了几句,但很快就商量好了谁负责装饰、谁管调试。”五年级学生们笑着说,团队协作让原本复杂的组装变得顺利多了。
经过一个小时的忙碌,8辆各具特色的太阳能小车惊艳亮相。有的用废旧瓶盖做车轮实现轻量化设计,有的手绘绿水青山图案呼应环保主题,还有的通过调整齿轮比例让车速提升近三成。高宇轩所在小组的“火箭尾翼”虽然没改变车速,却成了最亮眼的作品。“孩子们把对世界的想象都装进了小车里。”黄亚利笑着说,课堂上不仅看到了科学原理的落地,更看到了沟通协作中迸发的创造力。
这场看似简单的手工课,藏着高等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巧思。作为武汉学院在利川开展的第3期支教活动,这样的实践已惠及200余名乡村学生。如今,团队正计划将课程标准化,联合更多高校志愿者搭建可持续支教体系。(文/图 黄亚利 黄灵敏)
新闻链接:http://hb.people.com.cn/n2/2025/0711/c192237-4128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