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武汉学院校董会召开2025年第四次会议,围绕学校治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学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共识和力量。

新校董加入,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会上,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宗凯教授正式当选为武汉学院校董,并加入教育战略委员会。他在教育信息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深耕,将为学校拓展“AI+教育”的新路径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湖北省委教育工委任命陈祖亮教授继续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和政府督导专员,同时继续当选为武汉学院校董,加强学校的政治引领与治理合力。
此外,会议审议通过了对《武汉学院章程》的修订,修订后的章程更加契合教育发展趋势,为学校的规范办学和长远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升级,突出应用与国际化
本次会议还深入讨论了学校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今年招生就业情况。与会校董们一致认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国际化特色,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导向,全面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议指出,招生与就业工作不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要体现“质量导向”,帮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价值定位。
吴汉东校董在交流中指出,学校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应学所需”,突出“新、大、强文科及人工智能+融合”的特色,并且保持了与社会、企业的紧密互动,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同频共振。李忠云校长强调,武汉学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体验,营造更具包容性和创造力的校园氛围,也要顺应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他指出,学校在保持教育公益使命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学科特色,并不断提升教育的价值感和办学吸引力,以回应学生与家长对高质量教育成果的期待。
杨宗凯校董认为,招生、培养与就业需要一体化统筹,教师队伍要更加开放,引入社会与国际优质资源,形成多元的人才培养生态。在产教融合上,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配合,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同时,AI替代的是知识传授,而非综合能力教育,武汉学院必须在第一、第二课堂中强化实践、创新和跨学科应用的培养,充分发挥民办大学灵活优势,通过“开放、敏捷、能力”的核心导向,在未来的关键窗口期中赢得主动,回应时代变革的需求。
教育公益初心不改,创新驱动未来
武汉学院创办人、校董会主席陈一丹认为,武汉学院的发展始终要放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大势之中去谋划。在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和全球化深度交织的背景下,学校要以开放心态拥抱新技术,探索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道路。
他强调,治理结构的完善不仅是制度上的保障,更是战略上的前瞻。新增校董、章程修订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推进,都是为了让武汉学院在“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的定位中更具定力和竞争力。
他最后表示,武汉学院要始终秉持教育公益的初心,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坚守不移。同时,校董会将继续汇聚社会各界的智慧与资源,助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不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