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丹桂杯”新生“我的求学梦”写作大赛佳作选登
在笔墨与星空间航行
软件工程(中软)2503班 徐紫妍
我的求学梦,始于外公书房里那一方弥漫着尘埃与墨香的小小天地。那里没有便捷的智能屏幕,没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只有泛黄的书页和一行行遒劲的毛笔字。外公常说:“字如其人,要端正,更要有风骨。”彼时我不懂深意,只觉那笔墨间隐匿着一片神秘的星空,而我的梦想,便是成为这片星空下的追光者,用知识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的家庭崇尚“静水流深”的力量。父母并没有要求我往返奔波于繁重的课外班之中,他们给予我无限的自由,正是因为这份自由,我的心里埋下了自主探索的种子。
最初接触写作,是源于老师布置的一篇日记。那时的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我去记录。我会写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台的温柔,会写和小伙伴在公园嬉戏的欢乐,会写养的小金鱼在水里吐泡泡的有趣。这些简单的文字,如同我童年生活的音符,奏响了我写作之旅的开篇乐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满足于记录生活的琐碎。写作,成了我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在静谧的夜晚,我坐在书桌前,思绪随着笔尖无限流淌。我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豪情壮志和悲欢离合;我也可以幻想未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描绘出一个充满科技与奇幻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自我,挖掘自己潜藏在深处的情感和想法。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旅程。同时,写作也是我与他人交流的桥梁。当我的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后,班上热烈的掌声使我明白,那声惊雷并非来自外界的掌声,而是源于我内心对知识疆界发起冲锋时的轰鸣。
这些随笔写作本身并无功利性,但它给予我的自信与探索能力,却是我求学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菜市场经济学
知识若只停留在纸上,便失去了温度。高二那年,学校组织“职业体验”,我选择跟随做生意的叔叔,在他的粮油店里当了一周“掌柜”。原以为这只是简单的买卖,却亲眼见证了叔叔如何通过天气预报预判粮食价格波动,如何用真诚的寒暄留住老街坊,又如何精打细算地在微薄利润中支撑起一个家。当我尝试用政治课上学到的“供需关系”解释店里的经营状况时,叔叔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道理是那个道理,但过日子,账本上的数字是冷的,街坊邻里的情分是热的。”那一刻,抽象的理论瞬间落地,变得有血有肉。
这堂“菜市场里的经济学”让我顿悟:真正的学问,不仅存在于宏大的理论体系中,更蕴藏在具体而微的生活纹理里。它教会我,未来无论学习多么高深的知识,都不能失去感知生活真实的温度。
灯塔群岛
回首来路,我庆幸自己并非孤舟远航。我的语文老师,那位总爱在课上吟诵诗歌,课下谈论风骨的老师,是我思想上的“灯塔”。在我几次考试作文未达预期而自我怀疑时,她将我带到办公室,一遍一遍分析我的问题,鼓励我。这些温暖的鼓励,至今仍是我穿越迷雾时的力量。
而我的同学朋友们,则是我航行途中守望相助的“群岛”。我们曾为了一个数学题的选项争得面红耳赤,也曾围坐在课桌旁,毫无保留地分享各自搜集的备考资料。我们是彼此青春的镜子,映照着奋斗的模样;也是彼此情绪的港湾,停泊着少年的烦恼与梦想。这份情谊,让艰苦的求学之路,变成了一段充满欢歌的壮游。
从笔墨传承到数字传播
站在人生的新渡口,我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我渴望进入我专业领域深造,系统地构建我的知识体系。我计划在低年级广涉猎,聆听不同学科的智慧,找到自己真正的学术志趣;在高年级则要深耕耘,主动参与导师的课题,尝试独立的学术研究。
我更希望,能将我所学的知识,与这个时代连接。或许,我可以用计算机去讲述那些尘封在古籍里的智慧与风骨,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我的求学梦,始于外公书房里的笔墨纸砚,却将航向更为广阔的数字星辰。它不仅是关于个人的成长,更是关于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力量。我愿做这样一个摆渡人,在笔墨与星空之间,架起一座温暖的桥梁。这,便是我的风骨,也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