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变革交织的新常态下,传统会计教育面临结构性矛盾。基于武汉学院会计学院的实践探索,通过构建“业财合一”课程体系、创新“启知敏行”实践路径,打造数智化教学新范式。
人才需求变革加速
当前,数字经济推动人才需求变革。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财会人才需求从传统核算型转向兼具“数智思维和实践能力、协同思维和整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创变能力”的“新质财会人才”。我国数智化财会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具备“业财合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逐年剧增。
但民办高校教学面临现实困境。民办高校教学受限于经费投入、师资储备及产业对接能力,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及校企合作模式难以适应智能化财务转型需求,形成教育资源配置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错配,这种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在教学方式落后、“双师型”师资匮乏、实践平台建设滞后三个维度。
教学方式落后。民办高校传统财会专业教学中往往教材按资产负债表章节推进,未能及时纳入新会计准则、数字化工具(如区块链)及行业动态,导致知识滞后于职场需求。教学方法过度依赖单向讲授,缺乏基于真实企业场景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模拟实操,学生被动接受碎片化理论。
“双师型”师资短缺问题尤为严峻。教育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需超过50%,且自2020年起专业教师原则上须具备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然而,中部地区民办高校教师年均企业实践仅18天,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不足30%。
实践平台建设滞后加剧教学与产业的脱节。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模拟软件数据滞后于企业实际,毕业实习环节,学生的企业业务接触率不足,战略财务岗位(如预算编制)参与率近乎为零。技术迭代方面,技术更新周期与教材修订周期存在时差,教材跟不上技术的更新换代。
理论框架
为解决数智化背景下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武汉学院会计学院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核心,通过与“四维能力模型”的深度融合,构建“目标—路径—保障”“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该模型以“业财合一”为核心目标,构建了战略规划、“业财合一”、数智技术、实践创新四大能力维度,形成“顶层设计—技术赋能—场景落地—创新反馈”的闭环逻辑,旨在通过四维协同实现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其中,战略规划维度以OBE成果导向为核心理念,构建从基础逻辑提炼到顶层财务战略制定的三级架构,为“业财合一”提供方向指引与可行性验证支持。
“业财合一”维度通过跨部门流程协作、财务与业务数据联动、场景化成本管控,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深度协同。数智技术维度依托大数据分析、RPA自动化、智能模型搭建等技术工具,为前三个维度提供数字化支撑。实践创新维度通过技术赋能项目实践与案例教学,推动创新方案输出并反哺战略优化。四者形成双向赋能关系:战略规划指导“业财合一”的顶层设计,“业财合一”的实践反馈优化战略。数智技术为“业财合一”提供工具支持,实践创新将技术应用落地并生成创新方案,最终实现“战略—业务—技术—创新”的螺旋式能力提升。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武汉学院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以“需求牵引—供给升级—产教融合”为逻辑主线,构建“业财合一”人才培养的闭环体系。
第一,数智化课程体系。会计学院提出“业务即会计,会计即业务”的核心理念,打破传统教材按资产负债表章节推进的惯例,转而围绕企业真实业务流程重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以教材革新为理论起点,联合立信会计出版社推出全国首套共9部的“业财合一·流程管控”系列教材,突破传统章节编排模式,以制造业采购流程为主线整合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内容,形成业务流程驱动的知识体系。教材嵌入“思政园地”模块,将职业道德与政策合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会计学院自主研发国内首个会计物理沙盘。以不同颜色沙粒代表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形态,学生在沙坑与沙堆之间移动沙粒,全程模拟“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回款”闭环。课堂上,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地讲授,而是带领学生用自主研发的会计物理沙盘推演企业从筹资、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沙盘以不同颜色沙粒代表资金形态,学生在“沙坑—沙堆”间移动资金,直观感受“业务一动、财务即变”。
会计学院开发《基础会计》知识图谱,把111个知识点、215个业财场景、481个教学资源、2097分钟微课视频织成一张“知识网”,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第二,数智化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学院构建“学—赛—用—思”四层递进实践体系。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参加“致同杯”会计扑克挑战赛,三年级走进企业真账实操,四年级带着问题返校复盘。会计学院实践体系构建遵循“认知—操作—创新”的递进规律,形成三维训练框架。
学院与新道科技共建“数智财务产业学院”,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建成财务大数据可视化、智能审计等3间专业化实验室,把企业“搬”进校园。数智化会计实验室内置340套学生电脑,装配有RPA财务机器人、Python财务分析与虚拟仿真平台,大屏实时滚动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实时接入合作企业脱敏数据,学生可用Python构建现金流预测、客户信用评分等模型。智能审计实验室配置最新RPA流程机器人,模拟银行对账、发票验真、异常凭证筛查等高重复场景,学生平均每人完成机器人流程设计3.2个,学习效率显著提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1∶1还原上市公司年报编制、预算审批、税务筹划全流程,学生分角色扮演CFO、审计经理、券商分析师,在多轮博弈中体验数据背后的商业决策逻辑。实验室实行“企业导师+高校教师”双导师制,新道、致同等一线专家定期驻校授课,案例库每年更新一次,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
校企协同 深度融合
改革取得两方面成效。
第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23项,30余人赴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等名校进修相关课程。
第二,教学成果辐射效应。“业财合一”系列教材已覆盖校内24门课程、9900余名学生。知识图谱、沙盘模型等成果通过线上“微课”向200万人次开放。
学院已连续主办三届全国“业财合一”会计改革研讨会,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企业的400余名代表观摩课堂、体验沙盘。与会专家评价:武汉学院会计学院为应用型高校财会教育提供“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的范式。
学院教师受邀赴兄弟院校开展师资培训100余场,一条“数智化+业财合一”的教学改革之路不断向纵深推进。
武汉学院会计学院的教学改革印证成果导向教育的核心原则,通过反向设计课程目标构建从输入到输出的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沙盘教学与虚拟仿真平台创设真实情境,符合“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的教学范式。
民办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需遵循“三协同”方法论。形成技术与教学协同、理论与实践协同、学校与企业协同“三协同”转型路径。这既需要产业学院的实体化运作保障硬件投入,又依赖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设计实现教学升级,最终通过校企协同的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动能。
(作者单位:武汉学院)
新闻链接:https://api.zgkjb.com/news/shareH5/16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