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校《消费者行为学》线上课程成功入选。这门课程是如何从校级一般项目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级“金课”的?记者专访了课程负责人李祖兰教授,听她讲述课程建设背后的故事。
初心:始于一个朴素的目标
2018年,《消费者行为学》立项为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初期,团队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建成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当时我们团队没有专业的录制条件,团队成员都是自己到实验室录屏。”李祖兰回忆道,“录屏过程经常出错,半天只能完成1-2个视频,但没有人退缩,大家都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老师们的热情甚至打动了后期制作团队,主动为我们免费补录出镜片段。“现在回头看,我仍会被当时大家的热情投入感动到。”李祖兰这样说道。
运营:不止于“授课”,更关乎“育人”

△课堂上的李祖兰
2019年底,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首期开设校内学分课,吸引了我校近2400名学生选修。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2020年除夕夜,课程群中除了学习讨论,还有近三成学生表达了对疫情的担忧。“这让我们意识到,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应对现实困境。”李祖兰说。
更新:紧跟数字营销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日益凸显,课程团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重点补充了数字技术对消费行为影响的相关模块。“虽然有一半成员最初对重录工作有顾虑,但最终大家都如期完成任务。”李祖兰表示,“把重复的工作做好,体现了教师们对课程的持续热情和责任担当。”
资源:众人拾柴共享共建
课程建设离不开集体智慧。团队教师陆续出版了配套教材,开发了课程思政案例和习题集,还组织了学生专业比赛,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这些成果为课程申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申报:有组织教研是关键
在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过程中,学校教务处给予了全方位支持,专门组建申报群,并邀请湖南大学万炜教授进行一对一指导。万教授帮助团队提炼课程亮点,突出课程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对申报书给出了专业的修改意见。
在一轮一轮的打磨中,教务处的同事们始终与团队并肩作战,全程参与审核、把关与修订。李祖兰说:“教务处专业、高效、细致的服务为课程成功申报提供了重要保障。”
特色:百里挑一赛道下的记忆点
线上课程评审不分专业、不分高校层次,如何让课程留下记忆点?李祖兰和团队聚焦“数字化消费”这一前沿方向,体现为更新教学模块、融入数字实践、设置数字话题,引导学生以新视角理解消费行为。
她特别强调:“教学过硬是基本门槛,科研能力也不能落下。”一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团队,才有可能持续推动教学改革与服务社会。而课程思政,尤其是疫情期间积累的丰富实践,也成为申报材料中的一大亮点。
教学设计上,团队始终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将消费现象与情理链接,理论知识与场景挂钩,市场做法与项目对应,知识提升与已知关联。让学生听得懂、想得通、做得好、用得顺。

△李祖兰为学生答疑解惑
此外,课程持续推动“多元资源”建设,鼓励师生分享经验、交换意见、共同成长,逐步形成不断迭代的教学资源库。课程真正实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回望这段课程建设与申报之路,李祖兰说:“它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实力提升的表现。”